苏轼,北宋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其才华横溢,诗词歌赋皆有建树。而他的《 月夜 》一词,正是他夜游承天寺的真实写照,也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。以下内容是关于苏轼夜游承天寺的诗作是哪首,苏轼夜游承天寺的背景是什么,一起来看看吧!
苏轼夜游承天寺的诗作是哪首
“ 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 ”
这首词以清朗的笔触,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月夜的所思所感。起句直抒胸臆,以疑问句引出对月色的遐想;接着,诗人将目光转向天上宫阙,感叹时间的流逝;最后,将思绪拉回人间,以“起舞弄清影”的洒脱姿态,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热爱。
苏轼夜游承天寺的背景是什么
苏轼这首词创作于公元1076年,时值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政治生涯遭遇挫折,内心充满苦闷。然而,在承天寺的月夜,苏轼并没有沉溺于个人悲愤,而是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天地,以诗歌的形式,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。
承天寺,位于今湖北黄冈市,是一座古老的佛寺。 夜游承天寺,并非苏轼的刻意安排,而是他被贬黄州后,在闲暇之余的一次散步。 月光如银,洒满了寺院庭院,也洒满了苏轼的心田。 在这静谧的夜色中,苏轼思绪万千,他看到了月光下的承天寺,看到了夜空中闪烁的繁星,也看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。
苏轼的《月夜》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,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词句,更在于其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探讨。诗歌中,月色是贯穿始终的意象,它不仅是景物的描绘,更是苏轼内心世界的一种投射。
月光清冷,映照着承天寺的古朴与静谧,也映射出苏轼心中的孤寂与沉思。 而诗人最终选择“起舞弄清影”,表明了他对现实生活的积极态度。他并非逃避现实,而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。
承天寺的月夜,是苏轼心灵的慰藉,也是他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驿站。 这首词,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,更是一篇充满哲理的人生感悟。在月色空灵的夜空下,苏轼以清澈的心境,洞悉了人生的真谛,并以诗歌的形式,将这份感悟传递给后世读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