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量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,学习文言文是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途径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,《谏逐客书》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转换方法的相关内容,欢迎阅读!
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
一、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
原文:
臣闻地势险阻,则民心难移;兵革坚利,则士气易夺。然则,秦所以强也,非以地之险,卒之勇,盖由 仁义 也。
昔穆公①,仁义而 信 ,则西戎②畏慕,八国来宾,故能并巴蜀,开秦川,包埻②,制 诸侯 ,北威戎狄,南服百越,功著于今。
昭王②, 孝悌 而 忠 ,则诸侯亲附,百姓安乐,国家富强,故能复霸西戎,致万乘之士,威震天下。
惠王②, 爱 民而 利 之,则百姓乐业,四方辐辏,故能并诸侯,开疆扩土,立威海内。
今陛下 弃 仁义, 而 用 诈力 , 弃 道德, 而 尚 功利 , 弃 本 而 逐末, 弃 内 而 取外, 如此 , 则 秦国之 弊 将至矣!
夫 仁义 者, 国之宝 也; 诈力 者, 国之贼 也。 弃宝 而 取贼 , 而 欲以 成 功, 其 可乎?
愿陛下 察 之!
翻译:
我听说,土地险阻,就难以改变民心;武器坚利,就容易夺取士气。那么,秦国之所以强大,并非凭借土地的险阻,士兵的勇敢,而是因为施行仁义。
从前,穆公,施行仁义并讲信用,于是西戎畏惧他,八个诸侯前来朝拜,所以能够并吞巴蜀,开拓秦川,占据险要之地,控制诸侯,威震戎狄,征服百越,功绩流传至今。
昭王,孝敬父母,友爱兄弟,又忠诚正直,所以诸侯亲近他,百姓安乐,国家富强,因此能够再次称霸西戎,拥有万乘之士,威震天下。
惠王,爱护百姓,并使百姓受益,所以百姓安居乐业,四方来朝,因此能够吞并诸侯,扩展疆土,威震天下。
现在陛下抛弃仁义,而使用欺诈和武力,抛弃道德,而追求功利,抛弃根本而追求枝末,抛弃内部而追求外部,这样下去,秦国的弊端将要到来!
仁义是国家的宝藏,欺诈和武力是国家的祸害。抛弃宝藏而取祸害,还想凭借它取得成功,这怎么可能呢?
《谏逐客书》的作者运用了哪些转换方法
李斯在《谏逐客书》中,运用了多种转换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,主要包括:
正反对比: 文章开头以“地势险阻,则民心难移;兵革坚利,则士气易夺”为切入点,引出“秦所以强也,非以地之险,卒之勇,盖由仁义也”。将地势、兵力与仁义进行对比,突出了仁义在强国之道的核心地位。
历史论证: 作者列举了秦穆公、昭王、惠王的历史事迹,用“仁义信”、“孝悌忠”、“爱利”来概括三位先王的治国策略,并强调其带来的强大国力,以此来佐证仁义治国的必要性。
比喻论证: 将“仁义”比喻为“国之宝”,将“诈力”比喻为“国之贼”,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仁义和诈力的本质,增强了说服力。
反问论证: 文章结尾以“弃宝而取贼,而欲以成功,其可乎?”的强烈反问句,将问题抛给读者,促使读者思考,从而增强文章的震撼力和说服力。
李斯的谏言与秦国命运
李斯在《谏逐客书》中,以“仁义”为立论之本,谏言秦王停止驱逐客卿的做法,并阐明了“仁义”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。然而,秦王并没有真正听取李斯的谏言,最终走向了以“诈力”为主的霸道路线,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。
李斯的谏言,看似是针对驱逐客卿的政策,实则反映了秦王治国理念的偏差。秦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,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军事实力,但其治国理念偏于暴政,缺乏仁义之风,最终也为其覆灭埋下了隐患。李斯以“仁义”为立论,不仅是对当时秦国政策的批判,也是对后世治国者的一种警示。
历史证明,以“仁义”为本的治国理念,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。只有以“仁义”为根本,才能凝聚人心,赢得民心,最终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理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