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,出自东汉末年建安时期曹操的《龟虽寿》。它是曹操在晚年抒发壮志未酬,仍然心怀远大理想的豪迈之语,也成为了后世激励人们不畏年龄、永葆热情的经典名言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老骥伏枥出自哪首古诗,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哪些人的相关内容,欢迎阅读!
老骥伏枥出自哪首古诗
老骥伏枥,出自《龟虽寿》
《龟虽寿》是曹操在建安十二年(207年)创作的一首七言歌行,全诗共八句,以“神龟虽寿,犹有竟时;腾蛇乘风,终为土灰”起兴,引出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的中心思想。诗歌以“龟”和“蛇”的寿命有限来反衬人的生命有限,借“老骥伏枥”喻指自己年迈,但依然心怀远大理想,希望像千里马一样奔驰,最终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全诗感情真挚,语言雄浑,将曹操壮志未酬的无奈与不甘,以及对理想的执着和追求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首诗不仅是曹操个人情感的表达,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不屈不挠、奋发向上的精神,也成为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指引。
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哪些人
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年老而志不衰的人,他们虽然年华已逝,但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热情和理想,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拼搏,追求着更高的目标。
例如,晚年的周恩来总理,身患重病,依然为国家操劳,鞠躬尽瘁,体现了老骥伏枥的精神。科学家钱学森,在耄耋之年,依然坚持科研工作,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贡献力量,也是老骥伏枥的典范。
“老骥伏枥”不仅是对老人的一种赞美,更是对所有怀揣梦想、不畏艰险的人的激励。无论年龄大小,只要心中有梦想,就应该像老骥一样,奋力前行,永不放弃。
老骥伏枥精神永存
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这句诗不仅是曹操个人的心声,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积极向上、不屈不挠的精神。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无数先贤志士,秉持着“老骥伏枥”的精神,为国家、为人民、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,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。
在当今社会,我们也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,无论年龄大小,无论身份地位,都要始终保持着积极进取、奋发有为的心态,为实现自己的理想,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。老骥伏枥的精神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,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,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。